火到发烫的容器领域,“Docker”这个既是公司名称,又是开源技术的单词,出镜率简直不要太高。在刚刚过去的云栖大会上,Docker和阿里联手秀了一波恩爱,宣布阿里云成为Docker在国内的第一个官方合作伙伴。
具体合作包括——
- Docker公司选择阿里云平台作为其Docker Hub在中国运营的基础服务
- 阿里云获得Docker Engine商用版以及Docker DataCenter运营权,并为Docker客户提供企业级支持和咨询服务
- 阿里云成为Docker官方支持的云服务提供商
看到阿里云和Docker的热烈拥抱,关注容器技术的朋友可能已经放下了手里的瓜,着实为国内众多容器技术创业公司捏了把汗,“大鱼吃小鱼的戏码会不会在云计算领域再次上演?”
在好雨看来,如此担心,大可不必。
从市场角度看
容器技术市场正处于成长初期,阿里云和Docker达成战略合作,不仅证明了容器技术方向上的正确性,为整个容器生态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,也为专注容器技术的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。
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容器技术这一市场体量足够大、机会足够多,在这个生态中被大鱼吃掉的往往不是小鱼,而是懒鱼,短期内几乎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。
从技术层面看
Docker的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容器技术,但在整个容器结构上,编排工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,甚至要超过容器技术本身。如果Docker是集装箱的话,在云计算这艘巨轮上,如何摆放这些集装箱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甲板上的空间,让巨轮简单而优雅的航行,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+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编排工具才是目前云计算的方向所在。Docker自不必多说,而Google开源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统Kubernetes,在15年深耕细作的发展和生产实践中,已经成为被最广泛使用的编排工具,尽管包括Docker官方编排工具Swarm在内的不同编排产品竞争激烈,但行业中一般都以Kubernetes作为容器的默认编排引擎。
从技术落地看
任何一项云服务产品和服务,都不可能单纯的依赖一两项开源技术,自主设计、编码、研发才是支撑起产品和服务的决定性工作。包括SDN、SDS、LB、应用引擎、微服架构等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所需的技术支持,都是容器技术公司必须要沉下心来思考的。如何“以应用为中心”,将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,提升如应用核心的包装、容错和自动化问题,实现如多租户多机房管理、一键部署、服务高可用、弹性伸缩等用户需求,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。
(Docker和Kubernetes仅占好雨平台编码量的20%)
另外我们也需要清楚认识到,技术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止,也许有一天Docker、Kubernetes都会被更好、更新的技术取代。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,除了技术上的不断探索和进步,将解决用户问题放在首位,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去设计产品、设计体验,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一味的宣传自身技术优势,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所在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